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全部文章>文章详情

最高1600万元/项,国家基金委最新发布2个2022年度项目指南

发表于:2022-03-28 17:35浏览:80次TAG:

2022年3月2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项申报指南,分别为:

  • 指南引导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变革性技术的化学化工基础》项目指南

  • 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2022年度项目指南

详细内容如下:
1、指南引导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变革性技术的化学化工基础》项目指南
本原创项目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为“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项目平均资助强度为400万元/项,资助经费总强度约为1600万元

全文如下:

指南引导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
《“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变革性技术的化学化工基础》项目指南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战略部署,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推动化学化工变革性技术的原创突破,积极应对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拟资助《“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变革性技术的化学化工基础》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原创项目)。“双碳”目标的本质是基于碳循环、碳固定、碳系统的能源转型问题,其重大驱动力是产业结构调整及相关科学技术变革。本项目拟资助产业低碳化中的耦合反应新过程,促进高排放产业低碳化转型路径的理性设计。


一、科学目标

本项目聚焦能源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变革性技术的反应耦合原理,突破现有重排放产业发展瓶颈,发展产业低碳化过程的反应耦合、水与二氧化碳共电解耦合等原创性过程,促进化学化工变革性技术的理性设计。


二、核心科学问题

碳酸盐分解耦合原位还原、水与二氧化碳共电解耦合阳极氧化的反应机制;反应过程耦合的物质与能量匹配、平衡及调控原理。


三、资助方向

1. 产业低碳化过程的反应耦合

研究典型重排放产业低碳化过程的反应耦合基础,设计并匹配合适的与碳酸盐热解耦合的供氢分子,探索源头减排的表面反应控制机制,阐明其共热原位还原过程的物质耦合与能量耦合规律,实现碳物种高选择性低温高值转化,建立碳酸盐热解共热耦合安全技术模式,促进重排放过程工业减排增效。

2. 水与二氧化碳共电解耦合过程

研究水与二氧化碳共电解转化利用的新途径,设计并匹配合适的阳极反应,阐明阴极活性氢对二氧化碳还原、阳极活性氧对有机物氧化反应作用机制及二者的耦合规律,建立具有工业级电流密度、电解槽压低、两极反应效率高的技术模式与电催化原创科学基础,促进零碳/负碳排放新过程研究。


四、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本原创项目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为“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项目平均资助强度为400万元/项,资助经费总强度约为1600万元


五、申请要求

(一)申请资格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项目(课题)或其他基础研究经历的科学技术人员均可提出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原创项目(含预申请)。

2. 原创项目从预申请开始直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获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

3. 应符合《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对申请数量的限制。


六、申请程序

(一)预申请

1.预申请提交时间为2022年4月25日-4月29日16:00时,以信息系统提交时间为准,逾期不予受理。

2.请申请人登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撰写预申请。无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在信息系统“申请与受理”菜单下,点击“原创项目预申请”,进入预申请填写页面,选择“指南引导类”,附注说明选择《“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变革性技术的化学化工基础》,申请代码1选择化学科学部相应的申请代码,申请代码2根据项目研究所涉及的领域自行选择相应学科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资助。

3.预申请主要阐述所提学术思想的原创性、科学性和潜在影响力,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另外,申请人还须在“与指南所列研究方向的吻合性”中注明申请针对的本指南所列资助方向的名称。申请人按照信息系统中的有关提示填写预申请相关内容后直接提交至自然科学基金委。

4.自然科学基金委受理预申请并组织审查。审查结果和正式申请提交截止时间将以电子邮件形式反馈至申请人。


(二)正式申请

1. 预申请审查通过的申请人,应按照“专项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正式申请书撰写提纲”要求填写正式申请书。正式申请的核心研究内容应与预申请一致,并要求在正式申请书正文的第一句明确写明申请项目所对应的本指南所列资助方向。

2. 申请人应当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认真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算表》。

3. 本原创项目采用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申请接收截止时间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项目申请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


七、注意事项

(一)资助项目信息公布

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在官方网站公布资助原创项目基本信息。

(二)项目实施保障

原创项目负责人应将主要精力投入原创项目的研究中;依托单位应加强对原创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减轻项目负责人不必要的负担,为项目研究提供必要的制度和条件保障。

(三)其他

原创项目申请与资助不设复审环节。

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把相关项目负责人项目执行情况和评审专家的评审情况计入信誉档案。

(四)咨询方式

1. 填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联系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中心协助解决,联系电话:010-62317474。

2. 其他问题可咨询

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黄艳;电话:010-62329320。



图片

/扫码可跳转至官网查看原文/

2、关于发布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2022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本项目拟资助集成项目7项,其中方向一、三和五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为1100-1200万元/项,方向二、四和六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为700-9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两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为“2023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

全文如下:

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

2022年度项目指南

       水圈是地球独有的特色圈层之一,水圈环境中生活着数量巨大、遗传与代谢方式多样的微生物,它们驱动碳氮硫等地球重要元素的循环,是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参与者。但是,人们对不同水圈生境中微生物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代谢方式,与生境相关的调控规律、与环境的互作机制,以及对碳氮硫等重要元素循环的贡献等认识十分有限。本重大研究计划选择典型水圈生境,聚焦与生命活动密不可分的碳氮硫等重要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通过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化学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深入研究及深度交叉,结合新技术手段及平台的开发与利用,开展全面、系统、动态、定量研究,揭示水圈微生物驱动碳氮硫循环、特别是温冷室气体(CO2,CH4,N2O,DMS等)排放的机制,深化水圈微生物对关键水域碳源汇过程的贡献及其机制的认知,支撑 “双碳”生物技术创新,为保护水圈生态功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为目标,选择代表性水圈生境,聚焦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以学科交叉和技术创新为导向,在物种、群落、代谢途径、生态互作和环境响应等多个层面,阐明驱动碳氮硫循环的水圈微生物的群落形成和演化规律以及与环境的互作机理,解析其能量利用与代谢机制,揭示其驱动碳氮硫循环的过程与机理,探索其与碳源汇过程、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相互影响的机制性关系,深化对生命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的认知。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围绕水圈生境中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新机制的发现及其生态影响的研究,拟解决以下核心科学问题:

(一)水圈微生物参与碳氮硫等元素循环及温冷室气体排放的宏观机制与生态效应。

(二)参与碳氮硫元素循环的水圈微生物群落形成及其与环境互作的机理。

(三)水圈微生物物质与能量转换和代谢的新途径及新调控机制。


三、2022年度资助的研究方向

围绕上述核心科学问题,本年度以“集成项目”的形式开展资助工作,进一步聚焦代表性水圈生境,围绕“双碳”战略的重大目标,组织集成方向,开展跨生境、多层次的研究,加强数据整合共享,实现成果集成和认识升华,力求在水圈微生物新类群组成及其结构与功能、能量获取与物质代谢新途径及调控机制、驱动碳氮硫循环的宏观生态效应与碳源汇机制等方面取得系统性重大突破,提升对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重要元素循环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机制的整体和系统的认知水平,为保护水圈生态功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施“双碳”战略的重大需求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鼓励前期在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机制研究中方向相近、有较好进展的项目负责人联合申请项目。


在本重大研究计划前期执行的基础上,本年度在以下研究方向开展项目集成。

(一)深海微生物驱动的碳氮硫循环及相关储碳机制。

在前期研究揭示深海微生物在高压下的碳氮硫循环新途径及其高压适应新机制的基础上,强化对典型深海/海沟环境的集成研究,系统阐明深海微生物驱动碳氮硫元素循环的重要过程与环境效应及对高压和其它多重极端环境条件的适应机制,探索微生物参与深海储碳的机制。

选定若干深海/海沟环境,通过系统采样与数据汇聚及实验室研究,揭示深海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探明微生物驱动的碳氮硫元素循环及其与深海高压的关系;明晰微生物介导惰性有机物形成与分解的机制以及深海碳固定的过程和效应。

(二)内陆水体微生物驱动碳氮循环的机制与生态环境效应。

在前期揭示全球变暖背景下微生物介导内陆水体温室气体释放的规律与机制基础上,聚焦湖泊和湿地两类主要水圈生境,通过数据整合分析,强化对微生物驱动机制与生态环境效应的协同研究和知识挖掘。本研究方向下拟重点资助两项内容:


1.湖泊微生物驱动碳氮循环的机制与生态环境效应

汇聚并整合分析代表性湖泊微生物系统调查及相关实验数据,揭示湖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基因的分布规律及形成机制;阐明湖泊微生物驱动碳氮循环的关键过程;聚焦我国西部高原和东部平原湖泊,探明微生物驱动碳氮等元素循环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机理;阐明我国湖泊碳氮源汇格局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


2.湿地微生物介导温室气体释放机制与生态环境效应

汇聚并整合分析代表性湿地微生物系统调查及相关实验数据,阐明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基因的分布规律及形成机制;聚焦自然湿地和水稻田,揭示微生物介导的湿地甲烷和氧化亚氮释放的机理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机制;阐明我国湿地系统温室气体源汇格局。


(三)海陆交汇关键带微生物驱动碳循环的机制及其碳源汇效应。

在前期初步揭示海洋惰性溶解有机碳形成的动力学特征与化学惰性机制、以及微生物对近海碳源汇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聚焦我国海陆交汇关键带和重要河口开展系统研究,阐明微生物驱动碳循环的机制及其调节碳源汇等生态效应。

以东部沿海和河口为主要研究范围,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手段,查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基因的时空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探明微生物驱动碳循环的关键过程和主控环境因素,探讨微生物调节陆地-海洋-大气碳通量的重要途径,揭示微生物驱动碳循环的机制及其与碳源汇格局的关系,分析预测我国海陆交汇关键带碳通量的变化趋势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四)水圈微生物能量利用新类型和新机制。

在前期揭示微生物能量利用新类型和新途径的基础上,阐明其分子机制和生态作用,研究水圈微生物能量来源和电子传递方式多样性及其与碳氮硫循环的关系。

阐明微生物利用半导体矿物光电子的分子机制及驱动碳氮硫元素循环的效应;揭示电活性微生物新型胞外电子传递、细胞感知与适应电势梯度的分子机理;解析微生物长距离电子传递的网络结构及其形成与作用机制,并探索其与碳氮硫循环的关系。


(五)水圈微生物碳氮硫元素循环的新途径和新机制。

在前期研究获得若干重要水圈微生物新类群的纯培养物和富集培养物、研发成功一批用于微生物富集培养、单细胞分离及功能筛选鉴定等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水圈微生物新类群、新途径和新机制的研究。

靶向分离或富集培养驱动水圈碳氮硫元素循环的重要微生物新类群,获得纯培养物或稳定的简化富集培养物;实现未培养微生物分离培养等新技术的集成和工程化;揭示新发现微生物类群的碳氮硫代谢途径,探索其在水圈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双碳”生物技术创新中的应用。


(六)水圈微生物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的技术平台和支撑体系。

在水体和沉积物微生物及相关环境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集成各方向规范采集的样本/实验和环境数据,建设数据服务平台和数据密集型研究的支撑体系。

建立以水圈微生物数据整合为导向的中心数据仓库及其与各方向子集间分层分级的标准化汇交、管理与应用的工程平台;开发数据存储与计算分析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建设交互共享的服务平台;构建以水圈应用场景为导向的专业数据库和相应的知识图谱,支撑数据驱动的知识发现。


四、2022年度资助计划

拟资助集成项目7项,其中方向一、三和五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为1100-1200万元/项,方向二、四和六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为700-9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两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为“2023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


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不受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限制。

(三)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日期为2022年4月28日-5月6日16时

(1)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通过多学科战略性的优势整合,形成集成项目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集成项目”,附注说明选择“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集成项目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4个。集成项目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合计人数不超过9人。

(4)申请人在申请书“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应当首先说明申请符合本项目指南中的资助研究方向并注明相应的研究方向名称,同时说明所申请项目对解决本重大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科学目标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2.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2年5月6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5月7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3. 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支持在重大研究计划层面开展的大数据相关工作,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1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四)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

综合与战略规划处

联系电话:010-62329341



图片
/扫码可跳转至官网查看原文/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仅用于学术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科奖平台】删除或修改!




科奖平台
科奖平台,聚焦于学术、科奖、高校教育领域,为广大高校师生、科研学者和知识分子搭建信息分析和交流互动平台,汇集科技奖励、人才发展、国基金、科教等最新资讯!科奖平台,聚焦于科研、科技成果、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领域,为广大高校企业科研工作者、学者和知识分子搭建信息分析和交流互动平台,汇集科技奖励、科技成果、人才发展、产学研、发明专利等最新资讯!